我很喜歡《強風吹拂》這個書名,雖然是譯過來的;又知道主題寫的是長跑,可以大致猜到會寫什麼,比如跑者的堅忍毅力、練習、比賽之類的;單看封面「強風吹拂」,就感到,嘿,那隱形的強風,在生命中無所不在啊。
我自己的少年時代曾經是長跑校隊,是在很陽春的環境下的跑者,沒有教練、沒有規律的訓練,只是你會跑,就叫你去跑。要寫出長跑比賽的個中滋味,以一個沒有出賽經驗的人來說到底有沒有可能呢?本書是在小說家三浦紫苑采訪田徑隊教練、隊員、資料收集的背景下完成,出版後還改編成漫畫、動畫、電影(說明小說多麼成功)。一個人的經驗再怎樣也是「一個人」的,但寫作者為了某個題目去做功課後,絕對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強大許多,實在也不用拘泥於是不是第一手經驗。如果你看過,也會感到那種神級的作功課程度。後來讀到她談《強風吹拂》的這一小段:
如果有人叫我再做一次同樣的事,我一定會一口回絕:「No,thank you!」寫《強風吹拂》的路上太過艱難,當時我非常擔心「真的寫得完嗎?」差一點就要哭出來,所幸最後終於完成這部作品。還有,因為構築出如此詳細的比賽發展,連我自己都忍不住驚嘆:「莫非我已經成了小說之神?」在過程中仍不乏愉快的回憶。非常不擅長跑步的我,只有在寫小說時才能同時成為選手、教練及觀眾……這也算是一次令人雀躍的體驗啦。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第21道:構想、架構、角色設定〉
三浦紫苑在二十多歲寫出了這部作品,並說「不過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寫長篇需要的專注力和體力,以及因為這個主題是「大學生」的長跑賽,那時候的她也在「青春洋溢」狀態,才能寫出更多真實感,那可是一去不返的青春作品啊。
對這群選手而言,跑步是為了什麼?或是「為什麼要跑?」、「跑步的真諦是什麼?」小說在一開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整部作品雖然有很多緊湊的劇情,不過構成它內部架構的,我想正是這幾個哲學問題。後來我看到了一句話,「不是要更快,而是要更強」。這個「強」指的是「戰勝不安與恐懼」。
現在他懂了。真要說的話,就是「調整失敗」,原因則幾乎全來自壓力。不論鍛煉得多麼澈底,心中還是會猛然懷疑:真的夠了嗎?而一旦確認訓練已經萬無一失,又會開始擔心:萬一還是失敗怎麼辦?越是鍛煉自己的肉體與心志,它們就越脆弱。於是選手變得容易感冒,也容易拉肚子。就像一部精密的儀器,幾顆微不足道的塵埃,就可以摧毀它。
戰勝不安與恐懼,把自己鍛煉得銳利光滑、百塵不侵——這樣的力量,就是清瀨所說的「強」之一吧。
沒想到吧,選手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力,而是壓力。壓力會導致他們賽前感冒、腹瀉、頻尿等,要保持最佳狀態反而需要心裡的「強」。
其中有段教練對他們的賽前發言是:
讓我教你們必勝的秘訣吧!秘訣就是——左右腳輪流向前跨出去!
沒錯,這就是「跑步」。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必需全心全意地呼吸、左右跨出去,講白了就是放空吧,在體力的臨界點,在長跑的後半程,要放棄隨時可以倒下;書中也不乏對最後沖刺的描寫,其中一位選手忍受發燒,還有一位忍受腳舊傷,跑到聽到自己骨頭已經斷裂的聲音(我以前有位學長也是跑到終點直接倒地送醫的),這些入木三分的描寫,一定真實發生過,看到最後劇情的高潮,沖線那一刻,誰都會跟着一起熱血沸騰吧。
為什麼那麼辛苦還要跑呢?這個問題早就存在了,很多極限運動也都在挑戰體力、靈魂的極限。為什麼呢?我自己有一個很陽春的答案,有過一次極限的辛苦後,日後再怎麼樣的狀況都不會害怕;也許就回應到「強」這個字吧,因為你「變強」了。
我一定會跑到那裡的。拂過身邊的強風告訴我,我還在跑。
我原來不太喜歡「強」這個字,總覺得這字太正向、太常被用已經失去意義,但看完了《強風吹拂》卻有了另一層想法,「強」不乏浪漫,人的身體會慢慢變弱,而心智應該要變強。它不是物理上的強,是精神上的。
寫作的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選手,一個沒有代表誰的選手,一個只有自己才知道的選手。從來沒有教練、沒有隊友、沒有出賽。常常那個跑步的少年會回來找我,他呼吸的節奏、吸吸呼呼,兩步兩步的跑下去,腳不要離地面太遠,輕輕抬起來又放下,像沒有離地過一樣,那是最省力的跑法。
跑法有人可以教,但「為什麼要跑」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那因人而異。我喜歡書的結尾留了這個空白,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
不支持繁體字搜索
跑步的必胜秘诀是,左右脚轮流向前跨出去!──从《强风吹拂》思考什么是“强”
我很喜歡《強風吹拂》這個書名,雖然是譯過來的;又知道主題寫的是長跑,可以大致猜到會寫什麼,比如跑者的堅忍毅力、練習、比賽之類的;單看封面「強風吹拂」,就感到,嘿,那隱形的強風,在生命中無所不在啊。
我自己的少年時代曾經是長跑校隊,是在很陽春的環境下的跑者,沒有教練、沒有規律的訓練,只是你會跑,就叫你去跑。要寫出長跑比賽的個中滋味,以一個沒有出賽經驗的人來說到底有沒有可能呢?本書是在小說家三浦紫苑采訪田徑隊教練、隊員、資料收集的背景下完成,出版後還改編成漫畫、動畫、電影(說明小說多麼成功)。一個人的經驗再怎樣也是「一個人」的,但寫作者為了某個題目去做功課後,絕對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強大許多,實在也不用拘泥於是不是第一手經驗。如果你看過,也會感到那種神級的作功課程度。後來讀到她談《強風吹拂》的這一小段:
如果有人叫我再做一次同樣的事,我一定會一口回絕:「No,thank you!」寫《強風吹拂》的路上太過艱難,當時我非常擔心「真的寫得完嗎?」差一點就要哭出來,所幸最後終於完成這部作品。還有,因為構築出如此詳細的比賽發展,連我自己都忍不住驚嘆:「莫非我已經成了小說之神?」在過程中仍不乏愉快的回憶。非常不擅長跑步的我,只有在寫小說時才能同時成為選手、教練及觀眾……這也算是一次令人雀躍的體驗啦。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第21道:構想、架構、角色設定〉
三浦紫苑在二十多歲寫出了這部作品,並說「不過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寫長篇需要的專注力和體力,以及因為這個主題是「大學生」的長跑賽,那時候的她也在「青春洋溢」狀態,才能寫出更多真實感,那可是一去不返的青春作品啊。
對這群選手而言,跑步是為了什麼?或是「為什麼要跑?」、「跑步的真諦是什麼?」小說在一開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整部作品雖然有很多緊湊的劇情,不過構成它內部架構的,我想正是這幾個哲學問題。後來我看到了一句話,「不是要更快,而是要更強」。這個「強」指的是「戰勝不安與恐懼」。
現在他懂了。真要說的話,就是「調整失敗」,原因則幾乎全來自壓力。不論鍛煉得多麼澈底,心中還是會猛然懷疑:真的夠了嗎?而一旦確認訓練已經萬無一失,又會開始擔心:萬一還是失敗怎麼辦?越是鍛煉自己的肉體與心志,它們就越脆弱。於是選手變得容易感冒,也容易拉肚子。就像一部精密的儀器,幾顆微不足道的塵埃,就可以摧毀它。
戰勝不安與恐懼,把自己鍛煉得銳利光滑、百塵不侵——這樣的力量,就是清瀨所說的「強」之一吧。
沒想到吧,選手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力,而是壓力。壓力會導致他們賽前感冒、腹瀉、頻尿等,要保持最佳狀態反而需要心裡的「強」。
其中有段教練對他們的賽前發言是:
讓我教你們必勝的秘訣吧!秘訣就是——左右腳輪流向前跨出去!
沒錯,這就是「跑步」。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必需全心全意地呼吸、左右跨出去,講白了就是放空吧,在體力的臨界點,在長跑的後半程,要放棄隨時可以倒下;書中也不乏對最後沖刺的描寫,其中一位選手忍受發燒,還有一位忍受腳舊傷,跑到聽到自己骨頭已經斷裂的聲音(我以前有位學長也是跑到終點直接倒地送醫的),這些入木三分的描寫,一定真實發生過,看到最後劇情的高潮,沖線那一刻,誰都會跟着一起熱血沸騰吧。
為什麼那麼辛苦還要跑呢?這個問題早就存在了,很多極限運動也都在挑戰體力、靈魂的極限。為什麼呢?我自己有一個很陽春的答案,有過一次極限的辛苦後,日後再怎麼樣的狀況都不會害怕;也許就回應到「強」這個字吧,因為你「變強」了。
我一定會跑到那裡的。拂過身邊的強風告訴我,我還在跑。
我原來不太喜歡「強」這個字,總覺得這字太正向、太常被用已經失去意義,但看完了《強風吹拂》卻有了另一層想法,「強」不乏浪漫,人的身體會慢慢變弱,而心智應該要變強。它不是物理上的強,是精神上的。
寫作的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選手,一個沒有代表誰的選手,一個只有自己才知道的選手。從來沒有教練、沒有隊友、沒有出賽。常常那個跑步的少年會回來找我,他呼吸的節奏、吸吸呼呼,兩步兩步的跑下去,腳不要離地面太遠,輕輕抬起來又放下,像沒有離地過一樣,那是最省力的跑法。
跑法有人可以教,但「為什麼要跑」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那因人而異。我喜歡書的結尾留了這個空白,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
提示
不支持繁體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