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logue

第一卷

台版 轉自 負犬小說組

圖源:求匿名

錄入:七號插管

校對:肉

有人按了。雖然對講機設為靜音,還是能察覺有人按下門鈴。不過,或許是我的錯覺。這一年來,粗魯的拜訪、失禮的電話及自以為是的善意訊息不斷湧入家中,我們變得非常敏感。

客廳門邊的監視熒幕上,肯定映著站在對講機前的人,八成是記者。

剛剛從二樓寢室旁的窗戶往外窺望,大門前聚集幾個扛著攝影機的男人和記者。天空陰沉沉的,彷彿隨時會下雨,那些人卻守在沒屋檐的地方,甚至自備雨衣。一年前,媒體窮追不捨帶來莫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我一看見人影便會噁心胃痛,如今我習慣許多。胸口雖然有股遭受擠壓的緊張感,但厭惡情緒減輕不少。媒體的關注降溫也是原因之一吧。案發後,我光是碰觸窗帘,樓下眾人便會一陣騷動,迅速舉起攝影機。現在氣氛沒那麼劍拔弩張,電視台播報員還會跟其他播報員閑聊。原本唯恐遭人搶先一步的記者,像是吱吱喳喳來參觀的遊客。

二十三歲時,我成為一名職業小說家,至今執筆超過十多個年頭。憑藉踏實地描繪活躍於十八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家一生的中篇小說(現下看來也只有「踏實」一個優點),我拿到知名度頗高的文學獎,獲得許多與出版業人士合作的機會。不僅如此,我常在電視節目中亮相,跟電視台的人也有些交情,可惜,這些對把我當成獵物的記者及攝影師發揮不了作用。他們與我的認知差距太大,我根本手足無措。跟我合作過的文藝編輯或電視台員工,或多或少都對小說抱持興趣。然而,追逐案件的記者完全不一樣。文藝編輯若是「房車」,專門追逐案件的周刊雜誌記者和播報員便是「跑車」。他們只有一個存在目的,就是「比其他人更早抵達終點,炒熱觀眾的情緒」,房車根本不是對手。他們擅長挖掘案件,引發社會大眾的好奇心。

不過,這一年來,我對電視台、報社及周刊雜誌記者的刻板印象有些改變,不再像以往那般深惡痛絕。因為我學到一件事,就是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同樣是「追逐新聞的媒體工作者」,還是有許多差異。聽起來理所當然,我卻是最近才體會到這一點。舉例來說,請求採訪的記者中,有些人對「採訪失去獨生女的雙親」毫無罪惡感,而他們的理由又各自不同。有些人秉持「只要有助於破案,不惜在受害家屬傷口撒鹽」的信念;有些人嫉惡如仇,以致忽略受害者家屬的心情。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案件背後的意義,只是盡職地完成工作;有些人滿腦子想搶獨家報導,為前程鋪路;有些人純粹是好奇心旺……(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