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第一卷

我進入深夜不打烊的CD唱片行,來到試聽機前,看見一個戴耳機的女人。她原本一動也不動,察覺我靠近後,轉過頭,嘴裡「啊」了一聲。

對方有著人類的外貌,卻不是人類。她也是調查部的成員,是我的同事。我們每次進行調查,都會依目標對象改變外貌,但同事之間還是能互相辨識。眼前的同事名叫「香川」。

「什麼時候開始的?」香川問。

我看一眼手錶,確認超過十二點,才回答:「前天。」

「我早你兩天,今天是第五天,差不多要結束了。」

「你根本沒認真調查,整天都在這裡聽音樂吧?我猜你連調查對象也沒見過幾眼。」

「這次的對象有點麻煩,光說兩句話都得費盡苦心,而且時機相當難掌握。千葉,你那邊狀況如何?反正結論一定是『認可』吧。」

「調查還沒結束,哪能知道結論。」

我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情報部會指定一個調查對象,接下來的七天,我必須就目標對象進行調查,結束後向上級呈報結論。假如是「認可」,則在隔天,即調查開始日算起的第八天,目標對象便會死亡。通常不會是病亡或自殺,多半是死於意外,或成為殺人案的受害者。不論目標對象的死法為何,對我們來說都一樣。我們既不關心,也不會有任何感慨。死亡就是死亡,沒太大差別。

相反地,假如我認定「這個人此時不該死」,便會呈報「放行」。說穿了,我們的工作純粹是花七天觀察目標對象,做出「認可」或「放行」的結論,非常簡單。雖然這麼輕鬆,還是有很多同事混水摸魚。他們大多隻與調查對象見上幾面,隨便閑聊幾句,接著就自由行動,最後呈報「認可」。香川剛剛會說「反正結論一定是『認可』」,正是因為絕大部分的調查結果都一樣。不管有沒有認真跟在調查對象身邊,都毫無影響。我不否認,事實的確如此。至今為止,我每次呈報的也幾乎全是「認可」。即使放著不理,人類總有一天會死亡,我很難找出「放行」的正當理由。不過,我依然認為應該認真跟在目標對象身邊七天,仔細觀察再呈報。所謂的工作,就是儘力完成上頭的交代。當然,這樣的努力並不會反映在結果上。

見香川拿著折成一小疊的報紙,我問:「你在看什麼?」仔細想想,在CD唱片行的試聽機前戴著耳機看報紙,在一般人眼裡肯定十分詭異。但店內沒其他客人,不必擔心引起側目。

「你是指這個嗎?」香川拿下耳機,「我覺得挺有意思,就調查一下。」

香川遞給我報紙。接過來一看,上頭的新聞標題是:

〈取締標誌錯誤 二十六人無端受罰〉

「簡單來說,就是……(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