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第二卷 終結於2

「所有創作都直到被欣賞的那一刻才算完成。創作者為了感動鑒賞者而創作,鑒賞者為了受到感動而欣賞作品。創作者與鑒賞者站在對等的地位,為了同一個目標合作。就像男女交媾後生下後代一樣,創作者與鑒賞者也同樣為了孕育出感動而交流。不只是要單純觀看作品就好,鑒賞者的精神必須要調整到足以和創作者的作品互補的完美狀態。那一刻,這世上才會出現『真正的感動』。你是不是這樣想的呢,最原小姐?」

真面先生的話嗡嗡作響地回蕩在我腦中。

聽完這番話的我,整個人像被分割成兩半一樣。一半的我相信這番話,覺得這是唯一的答案;另一半的我則說這怎麼可能,絕不是真的。兩者同時存在,我拚命轉動腦筋,想把這兩個自我好好統合。

為了讓特定的人觀看而拍的電影。

為了看特定的電影而培育的小孩。

「這太荒謬了……」

「一點也不荒謬」真面先生乾脆地否定我的看法。「首先,所有人類都同時擁有創作與欣賞的慾望,但這兩者是悖離而無法並存的,因為創作者無法以最完美的狀態欣賞自己的作品。首先,創作者腦中醞釀出一個想法,接著儘可能將它實現到最完美的地步,這個過程便稱為『創作』。但反過來說,創作者已經先知道結果,因此永遠無法成為最佳的鑒賞者。早已知道結局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最後一位受到感動的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做法是同時創造一個極致的作品及極致的鑒賞者。這從本質上來說是無可避免的選項。

另外,我還希望你思考一個問題。數多,你覺得剛生下來的新生兒可能為雕刻、繪畫或電影所感動嗎?我認為不行。光影、色澤之類的原始表現或許可以帶給新生兒刺激,但要他們真正『受到感動』,那是辦不到的事。因為人類的『感動』,是在文明社會與文化中培育出來的『人性』所產生的波動。要想感動一個人,必須先讓他的『人性』足夠成熟。喜歡一個人的感受、珍惜朋友的感受、因為死亡而悲傷的感受,這些任何人都具備、極其普通的人性。一個最優秀的鑒賞者,正是『這世上最有人性的人』。你聽懂我的話了嗎,數多?我們任何人都在極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培育一顆能受到感動的心」

真面先生的說明漸漸滲入我心底,我絲毫沒有辦法反駁。剛才我說那種想法很荒謬,但現在已經不能解釋有哪裡荒謬。

真面先生伸出兩手的食指說:

「理想的作品與理想的鑒賞者。我認為將來有一天,這兩者必定會自然地出現。創作的模因與欣賞的模因今後也將繼續接受自然淘汰,人類的文明將會演化……(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