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火之山。

這是一座位於關門橋下關地區的橋墩附近,是個微微突起、呈現漂亮圓錐形外表的獨立山脈,海拔約兩百八十公尺。為了能由此處一眼望盡關門海峽,過去的政府曾將海上保安廳雷達局設置於山頂附近,藉此維護著無數船隻橫渡海峽時的行船安全。當然,對岸的九州門司港也落在視野範圍之內,只要舉起望遠鏡,甚至連位在秋季澄澈空氣彼端,塞滿整箇舊門司港懷舊地區的每一個日向移民地軍兵的身影都可以清楚看見。

「潮流起了變化。」

放下望遠鏡的白谷三座嘟嚷著說道。遙遠下方的壇浦群青海面,鮮明地映入白谷的視網膜之中。

單憑肉眼,也能看出海面顏色交織成條紋圖案。這是號稱一天會四度改變流向的海峽潮

流。彷彿有三條不同河川填滿了九州與本州之間的夾縫一般,只見海水流向處處均有所差異。

白谷以肉眼自火之山山頂的瞭望台俯瞰著今日的戰場。有七名傳令兵在他背後待命,步兵群彷彿包圍住他們似地揮動軍旗,另外還有大量士兵駐守于山腰地帶,對著門司港地區送出陣陣滾燙火熱的戰意。

這座火之山,正是白谷選定的本營設置地點。前陣布置在下關的面海玄關·唐戶市場附近,等著應對日向軍的登陸作戰;火之山則像是由背後力挺前陣似地屹立不搖。姬路軍的四千大軍,現在分成駐紮於火之山本營的一千五百人中隊、在唐戶市場附近嚴陣以待的兩千人大隊、以及美歌子親自率領的五百人分遣小隊等三路,在下關地區展開布局。

巨型鳶鳥緩緩張開雙翼自白谷頭上飛掠而過,斜嚮往下滑過秋季藍天。鳶鳥的行進方向盡頭有一大片汪洋。同時亦可看見支撐著關門橋的兩根高大樑柱出現在鳶鳥的雙翼下方。

隨後——鳶鳥自火之山飛抵中間隔著海峽、距離將近七百公尺遠的對岸。在悠然翱翔於天際的雙翼底下,只見在門司港一帶,原本那五百艘隸屬於一千島水運的船隻,開始轉動船首對準下關。

三角帆隨風飄舞,船身激起陣陣白浪。負責操縱船隻的,是一千島水運的水手們。在淺灘居多、潮流變化亦相當複雜的瀨戶內海鍛練出來的航運技術十分可靠。儘管有數量如此龐大的船隻步調一致地航行於海面上,船列卻非常井然有序,絲毫不見半點紊亂。每艘船平均載著二十名身穿藍灰色軍服的日向兵,握在各人手上的刀劍則燦爛地反射著陽光。就連解下韁繩,如同受到甲蟲外殼保護的馬匹、外形詭異的古利魯們也被拖至甲板上,儘管其中亦可瞥見少許巨人兵的身影,然而由於巨人兵一旦上船,就會因為超重而導致船隻再也無法載送其他士兵,……(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