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最後的華爾滋

第四卷 LAST WALTZ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麼,《LA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麼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藉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里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兇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兇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兇手」儘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艷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兇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面依舊令人提心弔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儘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内容加载失败!)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