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三卷

「因為聽到祭樂,所以多喝一杯再回家」。當時的我作夢也沒想到將來自己會變成有這種糟糕想法的大人——但不知為何,我總覺得自己這樣說還會有點心虛。這就是我現在想的事。

許多讀者們大家好,說不定要說幸會,我是CHIROLU。在此誠心感謝各位願意拿起拙作《為了女兒,我說不定連魔王都能幹掉。》第三集。

目前棲息於關東某處的我,其實是在都內某鬧區長大。雖然自覺長久以來自己的常識跟世間基準有所出入,但那裡畢竟是個成天舉辦祭典及活動的地方。每兩個月就能在某處看到祭典攤販,在那裡是理所當然的景象。我記得小時候還曾跟朋友有過「這周是我家那邊的神社有祭典,下周就輪到你家那邊了。」的對話。

由於我對當地的記憶太過強烈,所以在我認知中的『祭典」,是初夏時期的活動。不過一般好像都認為祭典是在秋季舉行。所以我在執筆本集內容時,也無意識地以「祭典舞台是初夏」的前提撰寫。雖然在編輯提醒下有察覺這件事,不過從本人執筆時完全不抱疑問來看,深植記憶的「常識」似乎還是個頗令人苦惱的東西。

不只在攤販到處買東西吃,在祭典音樂及熱鬧氣氛中閑逛也是我的一種習慣。在有酉の市等特定季節活動時,我甚至會有如果不去參加冬天就不會來的錯覺。在迎來初夏的時候,我也會有類似的心境,手裡拿著罐裝雞尾酒看著眼前的盒裝章魚燒,對我來說不可或缺的例行活動。就算是只有紅姜跟麵粉的章魚燒,我也認為還是有專門店沒有的優點。被「放有一整隻章魚」的宣傳詞句的吸引,看見從章魚燒里露出來的短蛸時,讓我在失笑的同時也感到佩服。不過那吃起來費力的失望感實在令人記憶猶新。

由於祭典攤販也會趕流行,所以當社會流行起鬆餅的時候,就會出現那樣的攤販。只是很快就消失了。在祭典中邊逛邊尋找那樣的差異,也是我自得其樂的方法。這幾年感覺走民族風格的攤販增加了。像是越南河粉的攤販,在天冷的季節只要有人去吃,就會開始排隊。雖然也有難吃的店,但基本上都意外地好吃。

順帶一提,我在折口的個人檔案字句中提到的「波波燒」,並不是名稱類似的烏賊料理。而是只有在新舄下越的攤販才能買到的當地名產。不過我有同樣在新舄其他地區出身的朋友卻不知道有那種東西,所以似乎是地域性相當局限的存在。如果要問我那是什麼樣的東西,感覺也是個很難形容的存在。那是一種外表是一整片褐色的黑糖味食物,比起鬆軟,更偏向有彈性的口感。就連我在下越地區的活動中,看見五家並排的攤販中有三家是在賣波波燒時……(内容加载失败!)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