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話 戰力分析

第2章 征伐之章

翻譯:chiangwew

轉載自貼吧



我跟馬基雅維利對於孫子這位春秋時代的現實主義者是同樣的尊敬。


孫子是中國春秋時代侍奉吳王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一書),而其子孫是在戰國時代侍奉齊國的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兩人都是同樣優秀的戰略家,而兩人同樣的著作了優秀的兵法書。

而我特別喜歡他們那非常現實面的思考模式,跟馬基雅維利一同在亂世中生存下來的人,而簡單的講就是「這就是人類」,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不會講出這樣子應對戰爭的方法。


在戰爭中以威勇而馳名,但並不是講他們是非常好戰的人物。

不如說兩人非常輕易的就對戰爭內容制定出策略來諫言,孫武在【孫子.謀攻篇】講到,「兵法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而孫臏見齊威王時曰:夫兵者,非士恆勢也(意謂軍事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有利形勢可以依賴,孫臏兵法.見威王篇)。


但是在亂世中,這隻能這樣的想法是理想而已,如果真要守約不進攻,那做為結果將會有更多人喪失生命,對於這件事情兩人非常的理解,既使是傳說中的名君也是會想要用品德來解決一切,不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以戰爭來討伐惡王。

而兩人的思考就是這樣的不相上下,絞盡腦汁思考於如何有效率的戰勝。


而其中孫子有句著名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就不會為自己帶來意外狀況」,講述到收集情報的重要性,但是偶爾也有人講這句話,為求勝利先求情報,積極的意義解釋事在人為。

但是孫武說的百戰不貽並不是講到勝利,實際上,【孫子.謀攻篇】忠認為,與對方相比自軍人數少則逃之或避戰之,總之只有看清敵人與自己的實力差距才會開戰。


開場白稍微講得有些過長了,至於為何要講到「孫子」的建議,首先來看禁軍與三公方面的戰力差異來考慮一下吧。


首先是我率領的禁軍就算與三公對陣也只有一萬出頭,光陸軍大公就有四萬早勝過禁軍了,但這個數字是還沒加上傭兵國家哲姆所派遣的傭兵,三公領外的貴族所抱持的私兵團也要算上,甚至是與冒險者公會協定的「每年支付一定金額,當有需要時可以僱用國內的冒險者參與戰爭」的這項權利,所以也能動員一定數量的冒險者。


另外在傭兵國家哲姆與冒險者公會的協約,早已因為節省經費問題和「傭兵信用不好」中斷協約了。

另外在三公對戰時的貴族們騎士們,都是統一抱著觀望態度,因此我也不能指望他們會派兵支援。

因此能投入的兵數也只有近衛軍與禁軍總數一萬左右,禁軍清一色的為步兵(近衛軍中有八百為重裝騎兵),不過因為最近的基礎設施……(内容加载失败!)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