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版特典《兩人二十四歲的時候》

第2部 十七歲

坂口孝文


我和茅森良子互送生日禮物的習慣是從初三的夏天開始,到高二的夏天結束。我的生日在五月,從她那裡收到的禮物共有兩份。

其中一份是製作精美的皮革制書套,另一份是一副對講機。那副對講機由我和茅森各拿一隻,後來兩人反覆使用。那時候,我們通過對講機的電波交換過許多個人的想法。

我很喜歡那隻對講機。紅色的對講機外形與郵筒相似,稍稍給人懷舊的印象,顏色也令人喜愛。無論打開開關時的手感,還是調整頻率時的噪音,都給人觸手可及的愉快心情,這是手機做不到的。而且最令人喜歡的,是上面小小地印著製造商標誌,低調卻又顯得自豪。我知道那家製造商,是綿貫條吾的父親經營的公司,而且他自己也在大學畢業後直接到那裡就職。

那家公司大概四十年前在京都成立,聽說原本的主打產品是晶體管。我們就讀制道院時,那家公司的強項是集成電路,但在和海外企業的競爭中不斷失利,現在主要發展LED產品。他們基本上是製作零部件銷售給大型家電廠商,而部件上不會印公司名,所以和銷售額相比,公眾的知名度很低。不過偶爾——按綿貫的話來說,就是忽然一時興起——會由自家公司推出產品上市出售。茅森送給我的對講機也是他們一時興起的產物之一。



在二十四歲這年的十一月,我久違地和綿貫見了次面。在離他老家不遠的平價義大利餐廳,我們點了簡單的前菜還有義大利面共進晚餐。見面的名目是我拿到了某項資格證,但這件事也就是乾杯時提了幾句,之後我們聊到對講機。

「我還挺喜歡自己家公司的產品呢。」他說著笑了。「如今到處都有手機基站,對講機給人感覺陳舊對吧?不過這種陳舊我喜歡,感覺很真切。」

我也喜歡對講機。

和手機相比,它塊頭大很多,功能又少,而且通話質量不算高。但只要雙方走得夠近,再共享相同的頻率,那麼無論在這顆星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相連。這正是我喜歡的地方。

然後我們一起誇起對講機來。

「換句話說,這就像是手牽著手呀。」綿貫說道。「必須兩人都伸出手才行,我喜歡這種麻煩的地方。」

我聽了點頭。

「嗯。因為花了些勞力,所以也有好處。就像小學時去玩具店時一樣,在路上也很開心。如果一切都過於注重效率,類似儀式感的心情就會消失。」

「沒錯。令人愉快地花費勞力,可以讓勞作變成儀式。」

後來我們聊起制道院。

綿貫似乎也對制道院停辦感到意外。

至少在公開聲明停止招生前,制道院實質上的入學競爭率都維持在三倍左右,從沒有出現過報考……(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