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九卷

大家好,我是宣稱第九集會和七月出版的《遮羞艾莉》畫集同時出版,卻完全沒趕上的燦燦SUN。哎呀,完全搞砸了耶……只能說自己的預估過於天真。我太小看動畫化之後增加的工作量了。

咦?你問動畫化會讓原作者的工作增加那麼多嗎?就算增加也只是監修劇本之類的程度而已?……哈哈哈,這是個好問題。老實說,在自己處於動畫化的立場之前,我也抱持同樣的想法。看到決定動畫化之後,出刊速度就迅速下降的小說或漫畫,我會抱持「原作者會這麼突然忙起來嗎?不是只有偶爾參加會議的程度嗎?」這個疑惑。

好吧!為了世間依然被讀者投以相同質疑至今的動畫化作家與漫畫家,就由我來解說吧!說明以動畫化為契機,會有什麼樣的新工作落在原作者身上!

首先是劇本會議。編劇撰寫劇本之後,要和包括動畫導演與動畫製作人在內的動畫製作團隊,一起討論「這段做成動畫的時候長度放不下,所以刪掉這個場景吧」或是「會一直都是沒有動作的單調場景,所以這裡要改」或是「那我從頭編寫這個場景的劇情吧」或是「這個表現方式以播放尺度來說不能用」之類的。這在每一集的動畫會進行複數次。基本上不會一兩次就結束。編劇依照會議提出的意見修改劇本,大家再度開會討論,之後重複這個程序直到完成,就是這種感覺。因為是會議,所以原作者當然要在事前看過劇本,將自己的意見整合進去。

劇本會議進行的同時,還有配音員……也就是聲優的甄選工作。首先進行的是錄音帶試音。雖說是錄音帶,但實際上是聲音檔。從原作擷取幾個場景請聲優飾演,將聲音檔寄送過來。以《遮羞艾莉》的狀況,主要角色的每個角色大約收到八十人分……我再說一次,八十人。必須全部聽過,選出幾位「這個人不錯!」的候補人選。既然有許多人報名,當然就意味著有這麼多人懷著「想在動畫《遮羞艾莉》登場!」的心愿,身為原作者的我開心不已……不過老實說,聽這麼多錄音帶會在中途產生完形崩壞(名詞誤用),逐漸聽不出來哪一位比較好。說起來,長一點的聲音檔有六分鐘以上,要是認真聽所有人的分,每個角色真的要花費半天的時間,所以初步篩選的時候是以第一聲的聲調來判斷。不過就算這樣,也花了數小時才在最後縮小範圍到三至六人左右。

接著,以原作者的角度覺得「這位聲優很好!」挑選數人之後,開會討論誰能進入工作室試音。聽過在工作室試音的演技,在最後選出一人。老實說在這方面的甄選,錄音帶試音比開會還要辛苦……終究沒辦法……(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