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Double Cast
第十八卷

──已經明白自己的「心愿」是什麼了嗎?
不斷在心底響起,困擾著我的「聲音」開口提問。
早該被葬送的「女孩(希兒)」如此詢問,我不再把眾神的女兒(赫倫)當成借口,坦率承認。
我百般渴望得到的不是「愛」,而是──「戀慕」。
一直以來,我的內心都被身為「愛之女神」所以才無法得到的思慕煎熬著。
我的「美」能魅惑所有人。
傾心於我的人們只要我有所求,就會把自身的一切獻給我,倘若被我拒絕也會含淚乖乖服從。
這就是「愛」,是扭曲到近乎無私的「愛」。
天底下不分男女都不會對我抱持「戀慕」,反之亦然。
哪有人會對形同服從於自己的對象產生戀愛情感呢?
不管是眾神的女兒(赫倫)、黃金之女(海慈)或眷族(奧它等人),即便這群既清純又強悍、渴望讓自己變得更美的孩子們都願意為我鞠躬盡瘁,我也覺得他們既可愛又惹人憐愛,但這終歸是「愛」。
任誰都會說「愛」是比「戀慕」更崇高,更能滿足心靈的存在。
這句話並沒有錯,正如我曾一度失去理智,天底下沒有比「戀慕」更不穩定的事物了。
話雖如此,天底下也沒有其他能像它那樣,為世界染上色彩的強烈情緒了。
所謂的愛就如同豐饒的大地,而戀慕則和我總是會抵達的那片花田一樣。
儘管花田不會養育或餵飽人們,人們也不會為它耕作翻土,無法締結出永遠相互扶持的關係;可是當它百花齊放時,又比任何存在都更能為這個世界染上絢爛的色彩。
我肯定是不想要所謂的永恆,而想成為一朵稍縱即逝的鮮花。
……不,我還是把話說清楚吧。
我對愛與被愛都感到疲倦。
所以,開始對「戀慕」產生憧憬。
「戀慕」是比「愛」更為青澀、更不穩定的情緒,會令人像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那樣充滿焦慮。
後來──巧遇的「戀慕」真的改變了我的世界。
「戀慕」對我來說不再是夢想,蛻變成了更確實的「心愿」。
我唯一能戀慕的對象正是少年(貝爾)。
無論是下界或天界,唯有少年(貝爾)能實現我的心愿。
在我知曉「魅惑」無法對吸引自己的少年(貝爾)生效時,我真是開心得不得了。
我堅信與少年(貝爾)歷經「戀慕」之後,或許能接觸到我所不知道的「愛」也說不定。
然而,「魅惑」之所以無法影響少年(貝爾),雖然不願相信,但這表示他另有心儀的對象,而且那份憧憬強烈到不會被我的權能所折服。
何等諷刺。
我只能對無法成就「戀慕」的對象產生「戀慕」。
這代表我最終會失戀(結束)。而正因我追求的是「戀慕」,也就註定會面臨破局。……(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