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之後我們也陸陸續續的去見了一些和自殺者有關的人,當然,我們收到的並不全是好的回覆。期間也有這種「啊,你們是什麼記者嗎?和你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想那些事了。」極其極端的對話。但大多數人都還是以較為禮貌的方式拒絕了我們,大概沒人想做這樣麻煩的事吧,不過我們也沒有憤怒的權利,但還是會感到失落的。接觸剛剛失去親人的人,總是讓人覺得意外的沉重,那種由內而外的悲傷讓人感到壓抑的喘不過來氣,所以才說死亡並不僅僅只是自己的事。沒想到那樣的我也能有一天明白這樣的道理。

然而,也是有成功交談的對象存在的,雖然不像鳴女士那樣可以聊上許久,但提供的線索也彌足珍貴了。我大概整理了一下自殺者們的共同特點。

大多數人會和以前出現明顯的變化,像是行動變得積極了起來,突然喜歡感慨時光,臉上總是掛起笑容。很明顯,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知道了自己死期才會有的行為,所以我想他們的自殺大概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某一刻感到絕望而導致的。

當然,也存在在自殺前意志變得特別低迷,自負與頹廢的人,這大概就是價值觀念的參差了。

而且他們大都會突然變得喜歡外出,有些孩子甚至會偷偷溜出去。

也有人曾在身上嘗試過刻畫五角星,被家長視為自殘行為而教育了。

我想大概是一群已經決定好了要自殺的人,聚集在了一起,規劃好死期後,才會想著在死前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吧!不過這樣的話真的不會感到後悔嗎?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途中,不會對生活產生留戀嗎?

許多自殺者的成長環境其實是很扭曲的,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自殺,大概都不會有人來關心他們吧。於是我有了另一個猜想,也許他們做那些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呢。雖然這樣的想法很惡劣,但確實值得推敲。如果他們是一同決定去做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壞事,想想那些對親人恨之入骨的孩子,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做那樣的事呢?

就像小方,即使他的父母都健全的活著,那就證明他的成長環境沒有問題嗎?有意思的是,小方中學時期,其實是小我一屆的校友。當我調查到這個真相後,我也吃了一驚,而且當年他似乎也同別人一起對我施展過暴力。後來因為惹了某件事,才被迫和父母一起搬家,我不知道他做了什麼,但感覺對他打擊很大。小方的青梅竹馬透露,他似乎在搬家後變得懦弱起來,但麻煩的性格還是沒有變。所以他也曾遭受霸凌,然而,事件最後卻不了了之。我想這大概就是小方自殺的原因之一吧,這樣來看的話,小方生前的行為全是演……(内容加载失败!)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