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2.5卷
中國非遺 木屐
木屐 [mù jī]
鞋類用品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是漢服足衣的一種,也是最古老的足衣。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漢晉隋唐時期的,木屐尤其普遍。
在漢代,女性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梁的貴族也常著高齒屐。
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著木屐。杜牧詩云:「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雨天便於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
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 除了兩齒木屐以外,古代行軍打仗時也會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