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三卷

非遺 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2][14]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音樂。[3]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4]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5]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71[4]。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組織大會上,南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

南音起源於何時,文獻資料沒有明確記載。民間有多種傳說,有說是唐代大麴中的「破」「遍」等宮廷音樂傳入福建,與當地民間音樂相互融合發展而來;有說是唐代末年閩王王審知兄弟入福建時帶來。專家學者則從南音的曲牌、樂器和術語等資料進行考證,一般認為,南音大約形成於宋,發展在明清時期。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