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一卷

非遺 宣紙

宣紙製作技藝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省涇縣傳統手工技藝

宣紙製作技藝是安徽省涇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6][13],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宜書宜畫。[17]


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張彥遠在公元815—875年(乾符年間)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一書的《論畫體工用榻寫》一章節中[14]。宣紙發源於安徽涇縣[11]。1981年,國家為區別各地將手工紙統稱為宣紙的做法,特由輕工業部發文予以更正[20]。2005年6月,宣紙製作技藝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1]。2006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13][18],項目編號Ⅷ-65[1][17]。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聯酋召開的政府間常務會議上公布了宣紙製作技藝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是目前為止安徽省唯一獨立申報、獨立保護的人類非遺項目[10]。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宣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9]


宣紙製作以青檀皮為主料,佐以沙田稻草,古法宣紙製作由108道工序組成。曬紙分為7個步驟,通過攙貼、盤貼、澆貼、鞭貼、做貼、曬紙和收紙,把紙帖變成了紙張[15],有「紙壽千年」的美譽[11]。在人們的摸索和實踐中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


2025年2月1日,在《2025年非遺晚會》中,呈現宣紙製作技藝表演。[8][9]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