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一冊


巴比倫塔重現大地。拔地而起的Sympathy Tower Tokyo,將會混亂我們的語言,讓世界分崩離析。然而,這並非人類因建築技術進步而目空一切,妄想通天以致觸怒神明所衍生的混亂。每個人自以為是地濫用感性訴求,捏造、渲染、排除語言,最終,再也無人理解彼此所說的話。吐出口的每一句話,都成了他人難以理解的自言自語。自語自語席捲全世界。喜迎自言自語的盛世到來。

(註:原文中,Sympathy Tower Tokyo是以英文音譯的片假名「シンパシータワートーキョー」來表記。日文中,外來語慣例上皆使用片假名來表音。)

浴室刷洗得晶亮的黑磁磚牆面模糊地倒映出身體,我又看見了一個未來。建築師看得到未來。即使建築師內心毫無此意圖,未來也總是主動現身在建築師眼前。

Sympathy Tower Tokyo?

命名當然不在建築師的職權範疇內,況且即便有所質疑,建築師也沒有改名的許可權。然而,水壓強勁的蓮蓬頭水花沖向整張臉的瞬間——

Sympathy Tower Tokyo

它的音、文字排列、意義,圍繞塔的權力結構,種種的一切都讓我耿耿於懷,再也無法回到最初的「塔」。

在這之前,它在我心中就只是單純的「塔」,恰如其分的稱呼。接到競圖案後,事務所內部也都只稱「那座塔」,而往後「塔」會被如何稱呼、出現如何驚世駭俗、震驚社會的候選名稱,都不關我的事。在我的內心,它就是單純的「塔」,無過與不及,「塔」已經牢牢在我的內心立起。我審慎評估後做出了選擇,「塔」就是「塔」,不具備更多的意義,我也絕不過問塔的興建案。參加競圖的條件,並不包括建築師是否同意塔的興建案。儘管如此,當「塔」突如其來地被「Sympathy Tower Tokyo」取代,它便像突然有了質量,而且黏膩地貼附在大腦的皺褶上。再強的水柱也沖不掉。根據過往經驗,這是相當不妙的徵兆。

真是有病。什麼有病?腦袋有病。不,說「腦袋」範圍太廣了嗎?不對,反而太窄。況且說「腦袋有病」,可能會被解讀成對精障人士的歧視。應該說「命名品味有問題」還差不多。那,是誰的命名品味?誰的命名品味有問題?日本人的。STOP,小心別開地圖炮。OK,那就是「知識分子」——明明我那上了鎖的腦袋無人能夠入侵,文字小警總卻自動自發地忙碌上工。不知不覺間已獨當一面的小警總讓我感到疲累,為了給自己充電,我突然渴望起算式來。算式擁有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必為了數字的立場瞻前顧後,修改正確答案。不禁深深地眷戀起數字作為世界共通語言的可……(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