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全一冊
中學一年冬天,班上的一名同學自殺,這一切的開始。那個同學姓小崎,名字已經忘記,因為班上沒有人用名字稱呼過他。班主任在晨會上只簡單提到小崎過世了,但此時全班早已知曉他的自殺消息。第二天下午有學年會議,學生們在沒有暖氣的陰暗體育館裡默哀三十秒或一分鐘。
他是個被討厭的人,具備了讓他被厭惡的所有要素。在班上,真正為小崎的死感到悲傷的人應該是沒有的。
尾上聽到這個消息時雖然驚訝,但並未感到悲傷或同情,只是心想「不錯嘛」。接下來的幾天,小崎成了教室的主角,他的缺席主宰了教室的氛圍。這在他活著的時候是無法發生的。
如果這是一位受歡迎的學生的死亡,那麼這個死會成為一個悲劇,並在每個人的心中佔有應有的位置。但沒有人為小崎的死流淚,甚至沒有人為他的死感到高興。他雖然被討厭,但僅僅是輕微的厭惡,若不去理會,其實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簡言之,那是一個難以言喻的死。
究竟是誰提出的這個想法已不可考。小崎的訃聞傳出五天後的早晨,教室里開始討論是否能為他做些什麼。即席召開的班會上,立刻提出了五六個建議。教室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緊繃,熱烈的討論讓班級逐漸團結在一起。
然而,這種一體感讓尾上感到極度不適。
他心中有種不對勁的預感。
當他沉默不語時,卻被要求表達意見,於是他不由自主地說出了本心。
「不,大家本來就不喜歡他吧?」
這是一句頗為激烈的言論,他心裡明白。但他內心期待著,或許會有幾個坦誠的人贊同他的看法,這樣緊繃的氣氛也許會因為這句話而稍微緩解。
然而,並非如此。
從那一天開始,尾上便在教室被孤立了。
其實,班上同學們心底或多或少都抱有一種愧疚感——而且他們在尋求一個可以宣洩這種感受的出口——所以才會緊緊依附於那場鬧劇。尾上事後這樣想。他自己的失言與他們的情況根本一樣,最終都是出於對小崎的罪惡感。只是他們選擇了因為罪惡感而改變立場,而尾上則選擇了堅守自己的立場而已。結果,大家都被小崎的自殺深深動搖。
決定這一切走向的,是名叫鯨井祥吾的男孩。他是班上的核心人物,簡單來說,與小崎截然相反。無論做什麼,總是能獲得大部分的第一名,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廣泛關注,並且能說出機智的笑話,是一個讓人愉快的男孩。
在尾上那句話讓教室陷入沉寂的時候,實際上情勢還沒有明朗化。教室里有不少人都面帶似乎想說「我其實也這麼想」的神情,有的人甚至在偷偷觀望周圍的反應,試圖決定自己的態度……(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