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冊

第一卷

將少許美酒加在獻給虛無的供物上,

少許倒入海中。

——P·瓦勒里

——獻給那些人們

序章

1莎樂美之夜

黑色天鵝絨簾幕輕輕晃動,在痙攣似的微幅震動過後,隨即緩慢起伏,逐漸往左右滑開。暈開的白光轉眼收束,成為舞台上鮮明的光圈。光圈中出現一名妖精似的年輕舞者,纖細雙腳套上芭蕾舞鞋,豐滿的下半身裹著只及腰間的輕紗,大膽的打扮稱得珍珠似的肌膚極端冶艷迷人。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日,戶外被淡淡霧靄籠罩,月色柔美。入夜的熱鬧時段過後,下谷龍泉寺的「阿拉比克」酒吧已開始進行忘年會的餘興節目,店內處處響起酒杯互碰的聲音,並滿溢紫煙與人們吐息的熾熱氣流。

龍泉寺並非位在因《比肩》(註:明治時代的女作家樋口一葉的名作)這部小說而出名的大音寺附近,而是面朝日本堤的三之輪一隅。這一帶的商店都由蒟蒻店、烤飯糰店、手工麵包廠等低矮房舍組成,十足升斗小民的生活圈,因而顯得夾雜其中的酒吧(或酒廊)格外不協調,但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老闆並不在意這些。

老闆的老家原本位於龍泉寺町的一角,該地區在戰爭期間被重翻為日本堤之前,距離吉原的大籬、大文字與山口巴(註:吉原是江戶時代至明治時期最著名的紅燈匹,大籬、大文字與山口巴都是當時的著名茶屋)很近,因此老闆可說是從小就在脂粉味濃厚的紅燈區長大。

他白天經營法國香頌咖啡店,夜晚在暗巷裡掛起「BAR.ARABIQ」的檸檬黃霓虹招牌的生活已經過了兩年。

當時——能正確記住一九五四這一年發生的事件的人,現在應該不多,以和歷來說,即是昭和二十九年——發生許多悲慘的事件,根據警視廳的調查,包括未遂案在內,這一年內的殺人事件共有三千零八十一起,每天大約發生八起之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記錄。換句話說,日本在這一年內,有那麼多人認真地思考如何殺死他人,並確實執行這樣的想法,不僅如此,讓這一年更別具意義的是新的殺人型態不斷出現,譬如年初的二重橋事件(註:元月二日,日本天皇居所前的二重橋湧入三十八萬人向天皇拜年,卻發生十六人在混亂中被踩死的慘劇)、春天的福龍丸五號核塵埃事件(註:三月一日,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氫彈試爆,使當時在附近的日本遠洋漁船二十三名船員受到落下的放射性塵埃之危害)、夏天的黃變米事件(註:日本戰後糧食短缺,米糧需從國外進口,當時政府發現這些進口米發霉,決定不發放,後來因囤積過多,擬摻入白米發放配給,但被《朝日新聞》揭發,……(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