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問(2/5)

第十二卷

「你知道大部分的戰果都是在追擊中產生的嗎?」

「不曉得……不過意思我懂。」

「先不論現代或是近代,以白刃戰為主的時期中,所謂的戰爭損害,似乎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敗逃時受到追擊所造成的。」

雄二說的話我也懂。正面決勝負的時候,還有一邊撤退一邊決勝負的時候。何者更為艱辛,答案顯然是後者,因為我用親身體驗知道了這個道理。

「試召戰爭一開始的正面對決,你們採取的作戰很正確。就是因為這樣戰況才能保持均衡……不,二年級這邊略微壓制了對手。」

「……那麼,哪裡不對呢?」

「不就是根本同學嗎?」

「吉井同學,先把這個放到一邊。」

看樣子木下同學她們似乎想知道,戰況的均衡因根本同學的行動而崩潰後的對應方式。從熱心學習這一點來說,她們不愧是A班呢。

「……是打算逆勢反擊而投入主戰力的時候嗎?」

「不,那邊也沒有錯吧。」

在戰沉變得無法挽回前一口氣注入戰力,這個判斷正確無誤。

「不過,當時高城那小子技高一籌。因為對方也以自己的方式投注了與這邊同等級的戰力。」

那個學長明明那麼傻,可是他真的很齷齪。

「坂本同學,我差不多想知道結論了呢。」

「嗯嗯,你們注入戰力卻還是無法推回敵方攻勢時,為了限定戰場而開始撤退吧?」

「……嗯。」

「當時的應對方式很差喔。」

「所謂的很差是為什麼?用分數高的人掩護一邊撤退,應該很合理不是嗎?」

雄二剛才說「大部分的戰果都是追擊時產生的」。既然如此,把強者放在最後面防守一邊撤退,感覺起來應該沒錯才對。

只不過……

「分數高的傢伙不習慣輸,所以也不擅長撤退呢。」

所謂的一邊後退一邊決勝負,要說起來的話就是防禦。不是打倒面前的對手,而是拖時間讓同伴逃跑,同時自己也要逃走。與其說是分數多寡,倒不如說熟練度比較能在這種行動中發揮效果。

「戰線在這個節骨眼受到追擊而崩潰,所以大家都被三年級生吞沒了。就是因為這樣,大家被壓著打的程度才超過了戰力差距。」

到頭來這場試召戰爭只是使用考試分數的比賽。接受測驗時雖然會覺得是在跟自己決勝負,但這並非事實。是先有對手,然後再決勝負。當然,被對手吞沒的話,戰局就會變得不刊。

「是嗎,所以才把習慣打敗仗的F班眾人推上前線吧。」

「就是這麼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要把D班的男女生分開呢?」

「因為那個班級的男生被女生騎到頭上,而且女生很強勢又不會看氣氛行事。他們都各自滿足了不會被三年級生吞沒的條件喔。而且,那個班級的戰爭經驗之多僅次於F班呢……(内容加载失败!)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