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第一卷

注1:又稱「茶庭」,為日本茶室附屬庭園之通稱。

注2:日文名「侘助椿」(wabisuke-tsubaki),山茶科(Theaceae)常綠高木。葉較一般山茶細小。花型為單瓣一重,呈白、紅、或紅底中帶有白色斑點。因深受茶道宗師笠原侘助喜愛而得名。

注3:原文為「緣側」,日式住宅邊緣的長台,與外界以落地窗隔開,形同走廊。

注4:「疊」是日本使用榻塌米來計算房間大小的單位,一張榻榻米為一疊。

注5:原文為平假名「Ri-ka」,可寫作「梨花」。

注6:一種使用生絲織成的絹織品。多用平織法,觸感平滑且帶光澤,為日本的代表性織品。舊時也彼稱為「平絹」或「光絹」。

注7:由東京日本橋出發的古路線,可連接東海道直通京都。

注8:紀久發音為Kiku,與日文「菊」同音。

注9:縮緬為平織的絹,但緯線是以用力左捻、右捻的絲交互織成,讓布縐縮出凹凸效果,主要用於製作高級和服或日本傳統包袱巾。

注10:襦袢為穿在和服內的衣服,長襦袢為第二層,穿在貼身的肌襦袢與和服中間。

注11:原文為「伊達襟」,是最外層和服下另外露出的顏色不同的衣襟,看起來像是穿了兩層衣服。

注12:日本版芭比娃娃。因擁有東方瞼孔,在一九七六年推出後隨即成為當時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玩偶。

注13:日文為「市松人形」,又名「京人形」或「東人形」,頭與手腳以桐塑黏土或木雕成,敷以蛤殼製成的白色胡粉,身體用布縫成內塞木屑。最初用來給小女孩當玩具與裁縫練習。後來漸漸變成觀賞用傳統工藝品,不能換衣眼。

注14:日文為「箱膳」,放在漆器箱中的單人用日式傳統餐具。

注15:江戶中期享保年間(一七一六~一七三五年)流行的女兒節人偶,臉長宛如能劇面具,穿著織錦或金欄製成的豪華衣服。

注16:日文為「雛段」。

注17:學名Commelina communis,日文名「露草」(つゆくさ;Tsuyu-kusa),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一年生匍匐性草本,分枝多,葉披針形,互生,總苞卵狀披針形,頂生或腋生,花藍色,花萼綠色。產於低海拔之水邊,潮濕地等。藍色花瓣可用作染料。

注18:日文為「反物」,指可製作一件成人和服的足長布疋,長約十二公尺,寬約三十六公分。

注19:日文為「紬」,以捻過的蠶絲織成的布,十分牢固。往昔以賣相不好的蠶絲製成,供身分低的人穿,今已成工藝品,可當社交服飾。

注20:日文為「訪問著」,一般用作參加茶會、宴會、典澧等社交場合。

注21:以領主居住之城堡為核心而建立的城市。

注22:Kili……(內容加載失敗!請重載或更換瀏覽器)

【手機版頁面由於相容性問題暫不支持電腦端閱讀,請使用手機閱讀。】